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进阶

分类:电影知识/ /0 阅读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综合了时代、社会、创作理论及外来文艺思潮等影响因素后,大体可分为:早期电影、左翼电影、抗战电影、进步电影、“十七年"电影、“文革”电影以及中国当代电影和中国港台电影八大块。

自1896年起,电影便传入中国的上海和香港,开始被称为“西洋影戏”。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进阶

到1905 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主持拍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2005年,为纪念中国电影诞辰一百周年,由国家电影局立项,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百年光影》。该片将一百年来一万多部中国电影集合而成的影片,讲述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以及几代中国电影人的光荣与梦想。

最早能看到电影的是上海人,1896年就有了,而北京则晚了6年。那年,一个老外带着放映器材和电影,租了前门外一打磨厂的福寿堂饭庄,开始放电影。于是,大家惊呆了,这人物居然能在白布上做出各种举动。

虽然,只是一些很简短的纪录片,但对于从不知电影为何物的中国民众而言,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自然不能用今天眼光去分析当时,如今一个小小的手机就可以制作出精美的故事片,那时西方科技的传入对于国人认识世界还是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第二年,中国商人林祝三也开始放电影,在打磨厂的天乐茶园,算是国人中的第一人。再过一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寿,英国公使为了讨好她老人家,选择进宫放电影。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收入总计超过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亿元、《赤壁》1.936亿元、《长江7号》1.497亿元。研究制订了《广播影视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商务部,对36家重点企业和39个重点项目从信用保险、资金奖励等方面予以支持。继续牵头组织国内影视机构联合参加戛纳国际影视节展,重点加强海外营销和宣传推广力度。2008年各影视机构仅通过参加国际影视节展,出口额已经达到近千万美元。对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参加116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68个奖项。在日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的“2008东京中国电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会见了中国代表团并全程观看了中国影片《赤壁》。主办了中国-东盟广播电视高峰论坛,发表了推动中国与东盟广播电视领域更深入广泛合作的《北京声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培训了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300多名广播影视从业人员。抓住奥运契机,加强了与境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

其实,任何新发明,都有一个磨合期,不知道是不是发电机当天不愿意配合,只放了三部影片,就爆炸了,还好没伤着人。这可是天大的事情,于是,慈禧大怒,视电影为不祥之物,此后宫内再不准放电影。

另一次是在王公府邸中,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其中端方在回国时带回了电影放映机和影片。于是,1906年宴请载泽时以“演电影自娱”,还让何朝桦讲解。但不幸的是,放映中突然爆炸起火,何朝桦被当场炸死,使得电影再次被认为是不祥之物。

虽然,宫廷府邸经常发生事故,但民间却火了起来,使得大家多了一种消遣方式,直至今日。不过,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大家看个纯画面就能开心很久。现在,没有唯美的画面,或者特效,或者特棒的剧情,很难再将人拉进影院。

那时,老外在中国放电影,也在中国拍摄一些纪录片。不过,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中国的一些民风民俗,而是丑化或猎奇。如:日本人拍的《义和团事件》,如:英法联合拍的《中国教会被袭记》等,这些影片甚至成了他们后来侵略中国的辩护词。

当然,有识之士不会甘为人后。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于1905年在北京诞生,制作人是任景丰。早年在日本学的照相技术,回国后在北京开了一家“丰泰照相馆”,算是中国人自己开设的第一家照相馆。

定军山之战,说的是三国蜀汉大将黄忠刀劈曹魏大将夏侯渊。这是当时京剧中的名戏,老百姓很是喜欢。其实,对于中国电影最早的探索,还是和戏曲结下的不解之缘,包括后来的很多电影机构,都是取材于戏曲舞台。

当年的一场打赌,关于马在奔跑时蹄子的状态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当然,真正的电影是需要摄影机拍摄的。而当年,这场关于马的打赌只不过是用了24个照相机。以前需要仪器拍摄,现在简单的一个软件,就可以任人拍出各种长短视频。

现在的电影题材各异,演员有真人也有动物,还有卡通形象。但事实上,原始的动画片,要早于真正的电影。这是利用人视觉的一些特点,人看到事物后,会在视网膜有个短暂的成像停留,这样将活动的画面分解,再通过幻灯播放出,就有了连贯的效果。

中国的电影发展,虽然和国际几乎同步,但是,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才能说真正在影片质量和艺术形象上,有了更多的突破和创新。尤其是近些年,高科技的运用,让电影不再是被动的情节输出,而是带给观众更多的场景代入感。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

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

1945年抗战胜利,憋了一肚子劲儿的电影人拍出了一批以《小城之春》为代表的杰作。

1949年2月,经过短期的筹备,在建国前夕的4月上旬,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袁牧之任局长。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

1950年,列宁和斯大林同志说着一口东北味儿普通话的苏联片《列宁在十月》上映。从此配音译制片变成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期先后建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三大国营电影企业在历史转折之际,为新中国电影事业走出了第一步。在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规划中,发行、放映同样位置显著,实现国有化的一体制既是最初方案,又是最终目标。因而,各地影片经理公司的建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由关外推进到中原,在时间表上,与国营制片厂的创建可以说做到了两翼并进。据统计,旧中国有678家电影院,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广州、武汉、沈阳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数量很少。

1954年6月至9月,电影局及所属各制片厂的领导干部共9人组成赴苏访问团,经过长达3个月的考察,回国后向中共中央上报了《电影工作者赴苏访问团工作报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该《报告》,各电影厂(部门)便相继开始了大规模体制建设和调整,以苏联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产量下降而艺术质量上升,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影片达到近30部,占全年总数的1/3强,这一年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被称之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

新中国电影的17年历程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就电影事业的发展而言,可分为两大重要时期:从1949年开国到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为起步、初创、建设的阶段;1957年以后,经过1959年的“十年献礼”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风”及1966年的“文革”,为稳定、发展、转变的阶段。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这17年的打造后,已经拥有了一份庞大的产业,家底坚实而雄厚。

第三个产业时期

中国电影第三次产业时期在时间和形式上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文革”后百废待兴,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不仅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电影经济,也使中国电影迎来又一次复兴。但几十年来形成的产业痼[gù]疾困扰着电影的发展,电视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更使电影业的经营每况愈下,改革势在必行。随着中国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业开始重新审视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纪90年代的一连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促成了体制的变迁,这一切都是在推动市场化进程的力量下进行的。因此,这一次产业期的到来较前两次而言,在意识上体现出了更多自觉。

进入21世纪后,对于电影业市场化的确定和认知,已经在全行业达成了思想的统一,但客观上讲这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1993年,10部“分账大片”的引进和1999年中美谈判结束,中国加入WTO开始进入倒计时,这两大事件都着实给尚处于懵懂之中的中国电影业上了“市场”的一课。与狼共舞,是中国电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与国际接轨的不断磨合中,才能渐渐地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打破横向的区域界限,打破行业割裂状态,在大市场、大规模、全方位和全行业的基础上,进行纵向资产联营,进而重组市场,实现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新格局。”2001年,随着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院线制”的建设规划被提上议程,12月18日出台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经过2002、2003两年的强力推动,到了2004年,“中国已建成的36条电影院线,加入影院已经达到1188家,银幕数为2396块,比院线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块银幕。票房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影院有5家,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15家以上。”

中国电影业市场化的方向确定以后,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产、供、销关系亟待重新“洗牌”。而在电影行业本身,打破了国有企业的单一主体,民营资本和境外资金开始进入,从制片业逐步扩展到发行放映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01年,华语电影《卧虎藏龙》冲进奥斯卡,斩获多个奖项,这给了中国人制作华语大片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信心。2001年到2003年,有着海外、本土双重投资背景的《大腕》、《英雄》、《天地英雄》、《手机》相继问世,《英雄》赢得了2.5亿的票房。2004年,具有同样资金组合方式的《十面埋伏》、《可可西里》、《天下无贼》及《功夫》,在票房榜上分别占据了前三名,《功夫》是1.7亿,《十面埋伏》是1.6亿,《天下无贼》为1.2亿。“借水行舟”使中国电影终于尝试着下了海,并且开始学习游泳。

武术与中国电影

第一次高潮

中国电影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当时,人们习惯称其为“武侠电影”。武侠电影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而发展到了第一次高潮。这个期间各种各类的武侠电影纷纷出现。

其武侠电影的急速发展,是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武侠小说等都有一定联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据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并摄制成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历史上人们也一直认为《火烧红莲寺》是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

当时红极一时的《火烧红莲寺》,其票房和社会人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以后的3年内,为满足观众的要求,《火烧红莲寺》的续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连当今美国巨片《蝙蝠侠》系列都会感到汗颜。《火烧红莲寺》说的是,湖南的浏阳和平江两地为争码头而引发械斗,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仑派和崆[kōng]峒派,以及红莲寺庙等。剧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烧红莲寺》的连续18集,事实上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以后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制作了两集,从而使《火烧红莲寺》总共拍了20集。

在整个1929年至1931年期间,上海的50余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余部武侠电影,占全部出产影片的60%。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中国电影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武侠电影第一次高潮的结束。

第二次高潮

中国电影第二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术动作片和言情电影一样,成为支撑香港和台湾电影业的两大支柱。在这期间,涌现了一批代表这个时期武术动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员与导演。如李小龙、洪金宝等及以后的成龙、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制片公司首先拍摄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碧血剑》,之后,台湾地区也出现了武侠电影,如1960年台联影片公司的《七剑十三侠》等。

1973年,中国武术动作片翻开了重要的一页。《猛龙过江》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认的远征欧洲打入世界影坛,并获得成功的武术动作影片。同年的《龙虎争斗》是李小龙与美国好莱坞华纳影业公司合资生产的影片,成为中国第一部与国外电影公司合作的武术动作片。《死亡游戏》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最后一部影片,遗憾的是李小龙并没有拍完这部电影就去世了。

此后,虽然香港和台湾的武术动作片还继续在生产,但作为群体性的武术动作片创作、拍摄、效应等逐步减退了。

第三次高潮

中国电影的第三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首拍了刘晓庆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开了武术动作片的先声。1982年由河南开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联华电影联合公司摄制的、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术动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这期间,大量的武术动作片题材的影片诞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当》、《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时,武术动作片有了将动作片与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韵。

由中国内地所引发的武术动作片与香港和台湾的武术动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即相比较而言,在叙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现了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术动作片又有了一个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龙门客栈》、1993年《东方不败》、《狮王争霸》等对中国电影具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间隔了半个多世纪的《火烧红莲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连续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龙八部》等等,都对武术动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有的武术动作片中,以出生于广东佛山的黄飞鸿的武术生涯为题材的武术动作片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49年的《黄飞鸿传》至今,已有了100余部关于黄飞鸿武术生涯的故事片。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2024 飞猪电影_最新热门电影电视剧动漫观看(www.feizhud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顶部
统计代码